代县 历史悠久,是千年 古县 。古称“雁门郡”,“代州”, 中国 历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、军事强藩、商埠重镇和文化名城,史称“屏藩畿甸”、“北门莞钥”。 古城曾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“一座计划得极好的城市”,是“胡服骑射”的实践地;“和亲政策”的起源地;“雁门之变”的发生地;“克用复唐”的起兵地;“杨家将御辽”的镇守地。
古城内有边靖楼、阿育王塔、文庙3处重量级国保文物。早晨,开车导航到县政府,里面有免费的停车场,而阿育王塔也在政府大楼的后面。
古色古香的县政府大门,门口有保安值守,进入时心里还打鼓是否让进入,结果车辆丝滑入内。
阿育王塔
阿育王塔因 印度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而得名,他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200年。传说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。 代县 的阿育王塔为元代古塔,是 中国 仅有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,极具文物价值;原为木结构,唐宋几经废兴,元兵南下时,木塔被焚,元至元十二 年(1275年)改建为砖塔。
阿育王塔藏传佛教造型的单层塔,由塔座、塔身、塔刹三部分构成。塔座高大,为须弥座形式,束腰周围刻有花饰、荷瓣及陀罗尼经,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见的雕刻方式。在 中国 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,此塔的造型、比例和建造艺术有其独特之处。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,座上承刹杆,上覆盖盘,中装金顶宝珠。整座塔造型秀美、雄健挺拔。
1937年7月,梁思成、林徽因在考察佛光寺后,来到 代县 考察。梁思成在其《图像 中国 建筑史》中,对阿育王塔记载如下:“ 山西 代县 善果寺塔也建于明代,但确实年代已无考。这座塔的须弥座呈圆形,与塔身的比例比通常大得多,造型简洁有力。上层须弥座的束腰收缩较多。它的塔肚轮廓柔和,十三天的底部又有一圈须弥座。塔形通观稳重雅致,可以说是 中国 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一座。”
边靖楼
边靖楼为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,被长城专家誉为“万里长城第一楼”。边靖楼是位于县城中央的地标建筑。
边靖楼初建于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,和明代第一次修建雁门关的时间一致。那时朱元璋的北伐军刚刚 平定 了 山西 地区,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这里策动叛乱。明朝政府便把唐胜宗、陆仲亨二将派到此地平叛。他们平息叛乱之后,便修筑加固城池,在城里建起了楼台起名为边靖楼,意思是守卫北边,使之安宁。到洪武八年(公元1375年), 代县 设为州城,因楼置鼓,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。
边靖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雄伟城楼,砖砌的高大台基上是三层四檐歇山顶楼宇,是 山西 现存最大的楼阁建筑。
楼南面第一层悬挂“晋北形胜”匾。第三层悬挂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“声闻四达”巨大横匾。在“声闻四达”上方还有一块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陈鼎雯所立“雁门第一楼”的匾额。
楼北面悬雍正十年知州杨弘志立“威镇三关”和古建专家罗哲文所书“万里长城第一楼”牌匾。
由于还要赶去雁门关,文庙就没过去参观,驱车直接往雁门关而去。
作为军事要塞,雁门关的历史至少有2300多年了。有“天下九塞,雁门为首”之说。与 宁武 关、 偏关 合称为“外三关”。雁门关一线是古代农耕区与草原游牧区的分界线,一直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十分重视的攻防之地。元代以前,雁门关是中原王朝关注度最高的一座关隘。战争时期,无数名将在此出塞远征,成千上万的胡马从此南下袭扰中原,雁门关是南北攻防的重地; 和平 时期,雁门关则成为塞南塞北商旅往来的要道。
雁门一带是唐军的出征之地,在边塞诗繁荣的唐代,唐诗中与雁门有关的作品自然不在少数。如:王昌龄《塞上曲》:“秋风夜渡河,吹却雁门桑。遥见胡地猎,鞲马宿严霜。”李颀《塞下曲》:“黄云雁门郡,日暮风沙里。千骑黑貂裘,皆称羽林子。”刘长卿《从军六首·其四》:“目极雁门道,青青边草春。”韦应物《杂曲歌辞·突厥三台》:“雁门山上雁初飞,马邑阑中马正肥。日旰 山西 逢驿使,殷勤南北送征衣。”在唐代的边塞诗中,雁门关和 西北 的阳关、 玉门 关出现的频率最高。
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宋杨家将故事也发生在雁门关,杨业镇守雁门关,使辽军数年不敢南犯,“杨无敌”的威名远扬。此后一千多年,民间的传说、演义、戏台上的“杨家将”故事,让雁门关和杨家将的威名妇孺皆知。
名将、名战、名事、名诗,造就了雁门关在天下的鼎鼎 大名 。雁门关就像一个角力场,匈奴、鲜卑、柔然、突厥、契丹、女真、 蒙古 等游牧民族,在此轮番与汉民族对阵,雁门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,既是南北战争的见证,也是民族融合、四海一家大一统的见证。
来到 山西 ,无论如何都要凭高吊古去雁门,感受名关之魅力。
今天恰逢大风蓝色预警天气,尽管早上多穿了一点衣服,但走在雁门关长城上才深深感受到塞外风的厉害,大风吹得人不由脚步踉跄,手机感觉都要脱手而去。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塞外的风。
从雁门关出来, 上高 速路前看到一个 广武 明长城的指示牌,遂按照路牌指示拐进一截山路。这里是免费的景区,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长城遗址,今天风太大了,走路都非常吃力,而正午时分太阳也晒,故只停车远眺。
“月亮门”的遗迹是这段“原汁原味”的 广武 长城最具标志性的景观
从 广武 明长城离开后很快就 上高 速往 应县 而去。到达 应县 时已是下午4点多,不想过于匆忙去 应县 木塔打卡,决定住下来,明早再慢慢去看。
晚饭后顺着 应县 木塔旁的公园散步,夕阳下的 应县 木塔周围飞着许多麻燕,有人说这是因为 应县 木塔是几千棵 大树 重生,不管是与不是,成千上万的麻燕啄食着木塔上的蛀虫,使木塔能留存千年,静看日升日落。
山西 应县 木塔坐落于佛宫寺院内,是寺庙的主体建筑。 应县 木塔本名叫做佛宫寺释迦塔,是 中国 现存最高、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,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。 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 (1056),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,塔高67.31米,相当于一座22层高的现代建筑,底层直径为30.27米,呈平面八角形,第一层立面重檐,以上各层均为单檐。全塔无钉无铆、精巧绝伦,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。
应县 木塔与 意大利 比萨 斜塔、 巴黎 埃菲尔铁塔并称“世界三大奇塔”。2016年9月,它被吉 尼斯 世界纪录认定为“全世界最高的木塔”。但是,这还不算是它的最神奇之处。要说 应县 木塔最神奇的地方,莫过于它虽然不费一钉一铆,却历经风雨,屹立至今
梁思成看到 应县 木塔的第一感受是:“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。不见此塔,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。我佩服极了,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,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,不知名的匠人。”
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,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,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、成百上千朵斗拱(斗拱既可以替立柱分担重量,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、分散的作用),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,种类之多国内罕见,有“斗拱博物馆”之称。
木塔结构非常牢固,在900多年的岁月里,经历了许多次大地震。据说当年 唐山 大地震时,这里的烈度也有4级左右,所有屋角的风铎大响一分钟,但木塔安然无恙。在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,木塔遭受重创,曾经身中200多发炮弹(至今木塔身上还留有大量弹痕),也未被击倒,当时使用的炮弹可能威力有限,但也说明了木塔结构的坚固。
应县 木塔周身有大量珍贵的题匾。其中,三层的金代“释迦塔”匾额是所有牌匾里最古老的,而且更重要的是,它把 应县 木塔正式的名称记录了下来, 应县 木塔的全名叫作“佛宫寺释迦塔”。木塔上有三块最重要的匾额,它是其中之一。此外,最顶层的“竣极神功”匾是明成祖朱棣题的,四层的“天下奇观”匾是明武宗题的。
应县 木塔由于发生歪斜,目前游客只能在一层观看,不可上楼。当年,梁思成离开木塔时也曾感慨“临走真是不放心,生怕一别即永诀”。再放几张图做纪念,不舍仍然要离去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s://ihuanxiao.com/huanxiao/1645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